新闻资讯

业务范围

联系我们

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勿“纸上谈兵”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勿“纸上谈兵”

发布日期:2020-08-25 作者:厅农田建设管理处 点击: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求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不少高标准农田项目在实际建设中打了折扣。

01

“打折扣”的建设

在一片位于南方山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条新修的水泥机耕路刚到地头就“断”了。不少田间道路还是砂石路,有的甚至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村民说,到了下雨天,农机时不时陷进泥坑里,有时还得靠人扛着稻谷往外走。

在另一片2018年的项目区里,除了类似的“断头路”,还有了“断头渠”——一段环绕农田的水泥渠突然就变成了低矮的土渠。

有的路渠没有“断”,却是做一段、停一段,被群众戏称“花花路”。在东部某县的一片项目区,一段4公里长的机耕路只选择坡陡弯大的10个地段,零零散散地浇筑了10处水泥。项目负责人解释:“资金不够,只能选择农民最需要的地段先做起来,剩下的凑合用。”

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喷灌农业现场。

有的甚至是整个项目区一半好、一半差的“阴阳田”。一名县级农田建设处干部透露,有的项目区只选择一半农田做成真正的高标准,这样的地块投入高、建设好,被称作“中心区”,是上级视察时的参观点;剩下的称作“辐射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简单修修补补,勉强够用。

“老百姓谁家田被划到‘辐射区’里都不乐意,因为‘辐射区’也算是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意味着未来10年内就不能再上项目建设了,哪怕‘辐射区’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这名干部说。

除此之外,道路出现裂缝、灌溉渠水泥可以用手指抠碎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质量问题也引发村民不满。

02

“骨头”硬,资金少

大多数高标准农田建设“打折扣”,是因为资金捉襟见肘。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已有近10年,如今剩下的大多是凹凸不平、地势偏远的“硬骨头”,建设成本大幅提高,但投资标准却几乎没变,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说,要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永久性高标准农田,平原地区亩均投入目前至少要3000元,丘陵及山区投入还要高得多。而现实情况是,财政部规定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为不低于1200元/亩,农业农村部提出的财政投资标准为不低于1500元/亩。

一些基层干部解释,因为资金总量有限,为了不让资金撒了胡椒面,质量和数量只能“二选一”。有的项目区之所以“一半好一半赖”,就是为了保证至少有一半田实现真正高标准,而不至于整片田都做成“四不像”。

一名省级农田建设处负责人表示,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中,有的颁发时间距今已超过10年,特别是涉及概算定额、工程设计、监理、招投标管理等相关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现行行业规范发生冲突,同样亟待修改完善。

03

避免质量数量“二选一”

据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有关专家和基层干部呼吁,应解决项目资金与建设任务不匹配的难题,避免基层实操过程中“质量数量二选一”的现象,确保所有项目区农田真正达到高标准。

一方面,建议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级财政预算,并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级地方政府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填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可尝试根据不同区域、建设难度等因素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

河南省西平县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建议,应对前期已建标准不高的田间设施,取消提升年限设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建设重点,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加快推动《农田建设条例》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在农田建设和管理上的主体责任、支出责任,规范建设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和建后管护,并明确高标准农田的征收条款,防止占优补劣。


本文网址:http://www.scydgh.com/news/661.html

关键词:

最近浏览:

网站首页   I   关于我们   I   业务范围   I   新闻资讯   I   员工风采   I   人力资源   I   联系我们

qrcode_for_gh_15e571d2976c_258 (1).jpg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