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德让乡村更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16-07-27 作者: 点击:
渝德让乡村更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4部委共同制定印发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在《方案》中提出,促进“旅游+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专项行动。鼓励和引导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智慧乡村旅游。
智慧乡村被冠以“智慧”二字,许多人便将其与智慧城市挂钩,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布局智慧乡村建设,并称之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但农村并不是城市,很多智慧城市理念并不一定适合当下中国农村发展,这种智慧城市简单延伸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智慧乡村的诠释
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乡村建设也逐步走向智慧型道路。智慧乡村是不同于智慧城市的一种新兴概念体,是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智能化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为目标,创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农耕养殖等多功能业态环境。
二、智慧乡村的基本特征
1、空间形态——人+物+网的连接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地域性的隔阂,来自不同专业技术背景的工作人群进行线上合作,不再受空间距离的制约。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分散化布局,通过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相连接。传统乡村单一的社会空间结构不再适应创客者的需求,未来乡村互联网的工作环境呈现“创客+产业+互联网”休闲化特征,工作环境、休闲空间和宜居空间边界发生模糊,将出现紧密联系的复合形态。
2、互动体验——参与和互动
互联网技术改善了信息的流通方式,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甚至是多向。互联网时代的“参与互动”将极大地调动人们多种意义感官,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乡村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不再停留在走马观花,丰富的互动参与给参观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也为儿童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构筑江南水乡与互联网的完美融合。
3、融合功能——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精神核心内涵,如“互联网+金融”产生了众筹项目,“互联网+农业”实现了精准灌溉,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可能。新的产业将呈出现新的业态需求,以乡村农业生产、交通和居住三大传统空间为基础,在智慧乡村规划结构中纳入旅游休闲、创客物流和农田观光等新兴功能,打造产业复合,游居完备的乡村功能型融合模式。
三、智慧乡村建设
1、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
在各地方出台的智慧城市或信息化规划中,绝大部分包含“打造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一任务,很多地方将这里的“城乡一体”理解为建设与城市相同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于是,各地运营商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网络建设工作,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实现农村地区宽带接入能力与城区十分接近,甚至相同。诚然,宽带网络建设应该超前一些,因为“总有一天这条大路上会跑马车”。但由于一些农村地区应用太滞后,造成了大量网络建设及维护资源的浪费,令人担忧。所以,就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而言,建了不等于用了,用了不等于用好。
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市场需求,不应强求达到城市地区的水平。即便要建设,也可以将城市地区退下来的一些网络设备加以改造利用,从而节约投资成本。
2、业务发展:应整合资源丰富特色应用
针对农村市场,除了整合渠道资源发展用户,维持语音、短信业务,发展数据流量业务外,运营商还应整合其他资源开发特色应用。
在挖掘智慧乡村建设需求的时候,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满足食品安全、产业发展、村民互动等硬性的信息化需求;二是要挖掘智慧乡村建设带来的文化、环保等软环境的改变,如某村通过部署村务管理摄像头,不仅在村务安防方面起到作用,同时规范了农民随处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创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环境。
当前农业物联网应用并不如想象那么乐观。因此在推广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应整合地方农业科研所和政府层面的资源,才能逐步扩大应用规模。
3、人才模式:要培育新农民,引进新人才
人才是持续动力, 农村地区人才短缺、农民信息素养低是目前智慧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因此,一定要以人才培育为核心。一是加强对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网络意识、树立数字化观念;其次要面向村领导、村信息员、村民、镇村企业、农合组织等不同的农村地区受众,加强多样化、创新化、贴心化的信息技能培训。二是通过政府补贴、培养培训等形式,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智慧乡村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及培养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智慧乡村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全方位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帮助带动乡村经济,营造淳朴乡风,打造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塑造新时代的下新型乡村面貌。